网站首页 官方推荐 专家课程 专家团队 成都师资 往期回顾

略倫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

发布日期:2023-06-14 浏览量:54 

沈文倬

“禮”;除了如“周禮所以本也”(《左傳》閔公元年)等語被當作政刑法度的大名以外;絕大部分指奴隸主贵族經當舉行的各種禮典。春秋前期;一些博通古今、頗負時譽的人物;對正在實行的禮典;都曾加以議論;一致强調禮對政治的主導作用。例如:周惠王、襄王時代熟于古史的内史過曾經說過:“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左傳》僖公十一年);晉哀侯的大夫師服說:“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左傳》桓公二年);衛文公的正卿寧莊子說:“夫禮;國之紀也;國無紀不可以終”《國語·晉語》);晉平公、昭公時代以博識多闻著稱的叔向也說:“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怠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這些言論出現在孔子以前;而且都以引爲鑒戒的語氣來論述;可見周代奴隸主階級早已認識到禮的政治作用;說禮樂出于儒家顯與事實不符。當然;孔子及其後學是繼承和發展了這個傳統;在社會性質已開始變革、古禮已漸被抛棄的時候;他們還企國挽回頹勢;積極鼓吹。孔子曾明確地提出“爲國以禮”(《論語·先進》)的主張;而他的後學;在《禮记》的《祭統》裏說“治人之道;莫急於禮”;在《禮運》裹說“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直到戰國末年;荀況還堅持“爲政不以禮;政不行也”(《荀子·大略》);“禮者;治辨之極也”(《荀子·議兵》);幾乎一脈相承地把禮當作推動政治的重要工具。

“禮以體政”;適應于政治需要的各種禮典是具體的。《尚書·堯典》所云“有能典朕三禮”(鄭玄注:“天事地事人事之禮也”);《禮记·祭統》所云“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指吉、凶、賓、軍、嘉五大類的禮典);按門類來說是三禮、五禮。《禮记·昏義》云:“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大戴禮记·本命》云:“冠、昏、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军旅;此之謂九禮也。”《禮记·仲尼燕居》云:“郊、社之義;嘗、禘之禮;饋、奠之禮;射、鄉之禮;食、饗之禮。”分列通行的禮典就是八禮、九禮、十禮。奴隸主贵族舉行各種禮典是他們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准此而論;上面所述議論“禮”的一般意義;都是從具體的禮典;如内史過從錫命禮、叔向從會禮、師服從世子命名禮中概括出來的;其實即使抽象到訓詁上用“履也”來解釋“禮”字;仍然是指在禮典中儀式的實踐。

因此;考查古代“禮”的發展;首先要弄清楚各種禮典是怎樣演習和實行的;然後進一步探索流傳下來的《儀禮》書本是怎樣撰作的。對于這一點;過去不少的學者忽略了;甚至把它颠倒了。

舉行禮典;要求儀式無所差忒;因而貴族們很注重禮儀的演習;習禮成爲贵族教育的重要部分。官學裏禮典演習是一門主要的課程。《禮记·王制》云:“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作、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制》篇應屬秦、漢間人論述前代爵禄、學校、選舉、養老等制度的作品;近人考定《周易》晚出;而“六經”之稱起于晚周(初見于《莊子·天運》;又見于《禮记·經解》);那末這一反映春秋以前官學教育贵族子弟只有詩、書、禮、樂四個科目的记載;燼管出于後人的傳說;還是可以據爲實錄的。再證以《史记·孔子世家》所云“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孔子在官學所受和以後在私學所教;還只四個科目;可信前說決非誣妄。

四個教學科目中;《詩》、《書》和“禮”、“樂”是不一樣的。《詩》、《書》是學習文字记錄的書本;而“禮”所學習的是當時實行各種禮典的具體儀式。《論語·述而》云:“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何謂雅言?《荀子·榮辱》云:“摩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儒效》又有“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之文;雅通夏;顯示地域習俗的差異。在語言上;夏言就是與越言、楚言相區别的中原地區華夏音讀。華夏音被當作標準的雅音或正音;故鄭玄注云“正言其音”。何謂執禮?《禮记·文王世子》云:“秋學禮;執禮者詔之。”演習禮典儀式要按赞禮者宣唱行事。孔子教弟子;誦讀《詩》《書》書本用夏言;擔任赞禮宣唱也用夏言。同是學習;前者是誦讀文字而後者是演習儀式;故鄭玄注云“禮不誦;故言執”。没有提到“樂”;樂指以七音配十二律來使用各種樂器;不在夏言誦讀之列。音樂演奏以“詩”爲樂章;詩、樂結合便成爲各種禮典的組成部分。邵懿辰說:“樂本無經也;樂之原在《詩》三百篇之中;樂之用在《禮》十七篇之中。”(《禮經通論》)論證樂無書本;邵說確不可易。但從禮、詩、樂三者的相互關係上看;舉行禮典需要詩、樂組成的音樂配合;那末在教學上也應以禮典演習爲主體;三個科目中學詩、學樂是從屬于學禮的。

各種禮典是怎樣實行的?依據本文所應涉及的範圍;没有必要從遠古的傅說裏追索所謂“禮起于俗”的起源問題;主要探討它在社會進人劃分階級以後的發展進程。在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社會裏;統治階級爲了貫徹其階級意志、推行其政治設施來確保它所統治的社會的正當秩序;需要建立一些制度规程。在古代歷史上;很大一部分制度规程就是“禮”。具體地說;就是根據政教、外事、兵戎、震耕、狩獵、宗族、文化等方面的實際需要;逐漸形成各個門類如朝覲、盟會、錫命、军旅、祭禱、藉蜡、喪葬、搜阅、射御、聘問、賓客、學校、選舉、婚配、冠笄等禮典。禮不是超現實的東西;無論哪種禮典;其具體儀式都是從統治階級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只不過被加以装璜和粉飾;成爲一幕幕莊嚴肅穆、令人敬畏的場面而已。

在殷周時代;奴隸主贵族在政治上、思想上是依靠和運用天命思想來建立和鞏固它的統治的。天命思想是奴隸制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尚書·盤庚下》:“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尚書·文侯之命》:“丕顯文武;克慎明德。”《墨子·非命下》引佚《書》:“不慎厥德;天命焉葆。”《大盂鼎》:“丕顯坟王;受天有大令(命)”(《兩周金文辭大係》錄编18)。《詩·玄鳥》:“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就是說;奴隸主贵族的大小等級是依據天帝所賦予的德性來確立的。命是天授的;因而天帝所命定的等級是不容僭越的。而這種不容僭越的等級身份;要用“禮”來表現;這樣;“禮”和天命思想就直接聯紧起來了。具有何種等級就用何種禮典:有的禮典只有某一級贵族舉行;比如覲禮只有王才能舉行;有的禮典各級贵族都能舉行而儀式不同;比如射禮;諸侯舉行“大射”;而卿大夫在鄉、州一級政權機構裏舉行的是“鄉射”;又如婚、喪之禮;自天子至庶人都能舉行;而在器物、儀式上加以區别;但又允許“攝盛”。每一禮典舉行時;参加者各按其等級身份使用着不同的器物(或同一器物而加以不同的装飾);同時表演着與等級相適應的儀容動作。差别顿爲森嚴;絰毫不容差忒;差忒了;不但要給予“非禮”的譴責;而且要被視作僭越、犯上、篡奪而加以罪戾。《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劉康公的話:“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就是這個意思。等級差别是唯一重要的。然而;只有人們自覺地遵守這種差别;才有利于統治階級內部各個等級在對天命的堅定信仰中組織起來;才能促使這種差别趨于鞏固。在實行差等分明的“禮”時;還需要用“樂”來進行協調;即所謂“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记·樂记》)。因此;各種禮典的實行都離不開樂的配合;樂從屬于禮而起着積極的作用。得到樂的配合;才能使森鼹的禮達到“禮之用;和爲贵”(《論語·學而》);“樂文同則上下和矣”(《禮记·樂记》)。它既表現了天命的不可侵犯性;又表現了上下安于天命的和諧性。

 禮不下庶人(《禮记·曲禮上》);“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荀子·富國》);表現等級不可逾越而又上下安于這種等級的禮典;固然只在統治階級内部舉行;然而它真正的作用是:使人們從舉行各種禮典中;形象地感覺到這個责賤尊卑的等級差别出于天帝的安排;從而迫使被統治階級不得干犯而必須服從于他們的壓榨。因此;禮是推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這就是所謂“政之輿也”吧!

用禮來表現大小奴隸主贵族的等級身份;就各種禮典的内容來說;不外有兩個方面:其一;禮家稱之爲“名物度數”;就是將等級差别見之于舉行禮典時所使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装飾上;從其大小、多寡、高下、華素上顯示其尊卑贵賤。我們把這種體現差别的器物統稱之爲“禮物”。其二;禮家稱之爲“揖讓周旋”;就是將等級差别見之于參加者按其爵位在禮典進行中使用着禮物的儀容動作上;從他們所應遵守的進退、登降、坐興、俯仰上顯示其尊卑贵賤。我們把這些稱之爲“禮儀”。無論禮物或禮儀;都起着使等級身份凛然不可侵犯的作用維護了奴隸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在他們看來這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不容許任何人破壤和違反。在發展中;爲適應出現新的變化而由“知禮”的師長作部分的增加或削减。但在確定等級原則方面社會性質没有起根本變革它是不會有巨大 改變的。《論語·爲政》云:“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在夏、殷字逗;從漢人讀;見《漢書·杜周傅》杜欽對策引)就是明證。這樣說來;殷、周奴隸制社會所舉行各種門類的禮典;本是奴隸主贵族等級差别的體現;是他們的現實生活的集中反映;它決不是某一個人憑空的創造;因而它是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從簡單向複雜;逐漸擴充和完善起來的。禮典由禮物和禮儀所構成;從贵族們現實生活中升華出來。奴隸主贵族每個成員從小就必须學習;成人後又長期實行;並以此爲異乎奴隸和其他平民的高贵的文化素養。所以;禮典的實踐先于文字记錄而存在;事實上當初用文字來记錄的客觀條件也不具備;因爲用竹木簡作爲書寫材料;至戰國時才較普遍。

用文字记錄下來的各種禮典;我們稱之爲“禮書”;是记錄“禮物”、“禮儀”和它所表達的禮意的文字書本;現存的《儀禮》十七篇就是它的殘存部分。說殘存;是根據現存十七篇經记本文來作出判斷的。《土冠禮·记》“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公侯之有冠禮也”;當時有《公冠禮》《大夫昏禮》;今已佚。《聘禮》“公于賓;壹食再餐”;又记“大夫來使;無罪;饗之”;“有大客後至;則先客不饗、食;致之”;《公食大夫禮》“設洗如饗”;食即《公食》;今存;《饗禮》;今佚。可見有若干篇禮典的書本是在秦火中亡佚了。因此;我們認爲《儀禮》十七篇僅屬殘存;此外還有已佚若干篇。禮作出于後人的追记;可能對禮典在發展中出現的分歧作過某些整齊劃一的修訂;但主要的内容是不會有大差異的。但是;必須指出;禮書與禮物、禮儀不能等同;不是一個東西;歷代經學家侈談周公制禮作樂;便把《儀禮》說成是周公所作;是西周初年的作品;無疑是錯誤的。後來;歷史考古學者用西周彝銘來對照發現它在文體語詞上不像是西周的文字而所述名物與出土實物相比較也不盡符合從而考定它的撰作時代當在春秋戰國之間這是可取的。但是他們把中所述各種禮典的内容也說成是春秋戰國間某一諸侯國的實制;以前根本不存在這些禮典;我們認爲這也是片面的。之所以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偏頗之說;是由于把禮典和禮書看作一個東西了。如果認識到有了事實才有可能對事實進行记錄;上文所論證的由禮物、禮儀構成的各種禮典早已存在于殷和西周時代;而“禮書”則撰作于春秋之後;就没有君麼可以懷疑的了。

如上所述:禮典的實踐先于文字记錄而存在;自殷至西周各種禮典次第實行;而禮甚至春秋以後開始撰作。由于這種主張與歷代經學家和近代歷史考古學者的說法有很大不一致處; 其能否成立;還而要經過各方面的驗證核實。進行驗證時應該注意到:一、和任何事物一樣“禮”也是從簡單向複雜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禮家稱“殷質周文”最初的禮典肯定不會有後來皆本所裁的繁文縟節因此某些歷史记載提到某一禮典時固然由于簡略敘述而言之未詳但也可能是當時的儀式原來就比較簡單。如果因爲记載未具後世規模而無視其存在;顯然是不對的。二上文已證明十七篇僅屬殘存一部分禮典本已在秦火中亡佚因此不應該以現存十七篇的範來看待殷周禮典。

殷代的禮典缺乏直接可资證明的錄。在甲骨卜辭裏有名目繁多的祭名五禮中只有吉禮尚可據以有所考證。祭祀貞卜俱屬卜定祭和祭法它本身就是各種祭禮的第一個節目因此卜辭除了錄祭祀祭法的名稱外很少反映祀典的性質和内容。早在1915年;羅振玉氏匯輯過二十多個祭名但絕大部分“其義未詳”(見《殷虚書契考釋》)。以後陳夢家氏曾用七個類目來區分三十七個祭名除了“祈告之祭”“合祭”兩類使人稍有認識外其他如“以所薦祭之物焉名者”“以所祭之法焉名者”“特殊之祭”等仍然無法增進對祀典意義的了解(見《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十九期)。1945年;董作賓氏發表《殷歷譜》;他所制訂的祖甲和帝乙、帝辛三王的祀譜;编排極爲周密;但對譜中五種祀典所作的釋義;如“彡”爲“伐鼓而祭”;“翌”爲“舞羽而祭”;“祭”爲“以肉爲祭”;“”爲“用食物(黍稷)以祭”;而“”則“卜辭中以爲協合字”;在最後舉行;或同時聯合他種祀典一倂舉行”;如此云云;不免使人有含糊籠統之感。“事死者如事生”(《禮记·祭義》)是祖先祭祀的通義;黍稷酒肉是凡祭所必備之物;豈可以此等作爲一係列巨典相互區别的唯一特徵。三家以外;在字義考釋諸書中;就個别祭名進行研討;颇有勝義可採。但總的看來;這方面的研究;“雖有所發展;而進度有限”。殷人重祭;卜辭涉及的祭名既如此之多;一代祀典必甚可觀;與其以意補苴;不如蓋阙待證;也只有期望後人的深入探索。

西周的彝銘裏也有很多祭名;聯紧起來考察;其因襲之跡比較明顯。殷和西周的全部祀典目前還無法一一考查明白;而其中幾個主要的祭禮如 (郊)、土(社)、帝()、衣(殷)、(烝);可以相信自殷至春秋一直被王朝所奉行。

(一) (郊);是野外祭天的禮典。卜辭有:“癸已卜;今曰 ”(《殷虚文字甲编》895)。“ ;此();又雨”(《鐵雲戴龜拾遗》8·2)。“貞烄;中从雨。勿烄;亡其从雨”(《殷虚書契前编》5·33·2)。祭天于郊;燔柴升煙;在山上或平原築壇舉行;故問及晴雨。“丁酉(要)帝吉”(《殷契粹编》1268)。郭沫若氏謂“要殆假;書謂郊祀上帝以也。”彝銘有《大盂鼎》(酒)無敢()()祀無敢(擾)。”(《大》錄18)郊祭亦稱卜辭謂之“今丁豕方帝”《殷契佚存》508)。本是祭法燔柴取其煙火也有置牲體于積木之上而焚之故卜辭又有“口口口貞四羊四豕卯四牛四口”(《戩壽堂所殷虚文字》25·8)。()像人交足坐于火上之形也有用人犧的。《尚·召誥)云“越三丁已用牲于郊牛二。”《國語·楚語》云“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郊禮自殷至西周相沿不替。東周時《春秋》僖公三十一年起舉行過多次郊祭也有“卜郊不從乃不郊”的載。《公羊傳》云郊非禮也說魯君僭越正見郊禮王朝巨典。

《禮》有很多有郊禮的闡述《禮運》云“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禮器》云“饕帝于郊而風雨節寒暑時。”《郊特牲》云“於郊故謂之郊牲用騂;尚赤也用犢贵誠也。”有了《郊禮》才能有這補經未備闡經未明的傳的撰作。

(二)(社)是封土祭地的禮典。卜辭有“癸亥卜又土羊一小”(《戩》1·1)。“貞于土三小牢卯一牛沈十牛。”(《前》1·24·3)彝銘有《“王立(位)于宗土南鄉”(《商周金文錄遺》167)。舉行祭地之禮或說在城中或說在北郊。“貞勿年于”(《前》4·17·3)。王國維氏定邦社是對的。邦與封音義並通《論語·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封”)。《後漢·光武帝紀下》李賢注“封謂聚土壇。”《小爾雅·廣詁》“封界也。”《周禮》封人職“掌設王之社 ;爲畿封而樹之。”鄭注謂壇及埒也。畿上有封若今時界矣。”《墨子·明鬼下》“必擇木之修茂者立以爲菆()社(原作位據王念孫校改)。”這樣說來社就是封土高起壇之四周又壘土庳垣(矮牆)有門有牖成宫形上無屋頂外植它是邦國都鄙分疆界的象徵。《詩·綿》云“乃立冢土。”毛傅“冢土大社也。”《逸周·作雒解》云“乃建大社于國中。”這是王社。《左傳》定公六年“陽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這是國社。《禮·祭法》云“王爲羣姓立社大社王自立社王社諸侯百姓立社國社諸侯自立社侯社大夫以下成立社置社。”《說文》示部“社地主也。”社祭是各級奴隸主祭其所土地之

《周禮》大宗伯職云“以血祭祭社稷。”《禮·祭法》云“瘗埋於泰折祭地也犢。”這兩種祭法(血)雖亦見于卜辭而不用于社祭可見祀典的發展中祭法的變化最大前後對照十九不合。《禮·郊特牲》云“社祭土而主陰氣也君南鄉于北答陰之義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禮運》云:“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都是解說已佚《社禮》經文的傅记。

(三)(禘);是祭祖先以配上帝的禮典。卜辭有:“貞;年于上甲;帝;三;卯三牛。-月”《殷虚書契續编》1·3·1)。“貞帝于王亥。”(《殷虚書契後编》上卷19·1)“貞勿帝;十二月”(《粹》895)。彝銘有《刺鼎》:“唯五月;王才(在)口;辰才丁卯;王啻;用牡于大室;啻邵(昭)王”(《大係》錄编31)。《大》:“用啻于乃考”(《三代吉金文存》8·44·3)。《尚書·君奭》云“殷禮陟配天”;殷人認爲王死升天;喪禮結東、吉禮開始;即舉行禘祭;以先王配祭上帝;故《禮·大傳》云“禮不王不禘;王者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禮本是王朝巨典西周以後配天之義逐漸而諸侯也僭用此禮故《論語·八佾》有孔子自既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之語。《春秋》經閔公二年“夏五月乙西于莊公僖公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文公二年“二月丁丑作僖公主“八月大事于大廟躋僖公衹作喪禮結嗣君致先君或先妣之神主于大廟的祭禮。
   鄭玄《少牢饋食禮》注引于大廟之禮;曰用丁亥佚禮中有《禮》首句殘文足證關于諦禮曾撰成但在秦火中亡佚了。

(四)(殷)是合祭歷代祖先的禮典。卜辭有“癸未王卜自上甲至于多后衣。《前》3·27·7“癸亥[卜口貞]甲子氣自上甲衣至于多后三月。(《粹》85)“王賓且乙且丁康且丁武丁衣。”(《後》上20·5)“丁酉卜貞王賓口自上甲至武乙亡尤。”(《後》上20·7)彝銘有《大豐(當作《天亡)“天亡又(右)王衣祀王不顯考文王事喜()上帝。”《大》錄1殷和西周都有殷祭。但《大豐武王舉行殷祭而不及先公已與殷禮不同。東周以後據《禮·曾子問》“君之喪服除而後殷祭禮也雖仍在舉行而義微有異。《曾子問》又云“袷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則已改稱袷祭。《春秋》文公二年“大事于大廟”明明是而《公羊傳》却說“大事者何大袷也。大袷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廟之主陳于大祖未毁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大祖。五年而再殷祭。”由此曾導致以後漢儒三年一袷五年一禘、禘袷並殷祭的爭議。

(五)()是薦新于宗廟的禮典。其字甲骨文作金文作等形後世段烝爲之。卜辭有“甲午卜[其][于]高且乙”(《粹》166)。“甲辰卜……《佚》877‘癸卯卜禾乙且(且乙之倒文)”《粹》908“己王其南囧(明)米”(《甲》903)。“辛……新鬯[受又]”(《粹》912)。彝銘除上引《大盂鼎》外還有《段“唯王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在)畢”(《大24)。稻麥登埸新酒成熟先要薦進于宗廟讓祖先“嘗新”。《逸周·解》云“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於宗廟乃嘗麥於太祖。”《管子·輕重已》云“夏至而麥熟天子祀於太宗其盛以麥夏盡秋始而黍熟天子祀於太祖其盛以黍。”可以相信這是一個自殷至春秋一直舉行的禮典。卜辭有“(秋)”“于(春)”《粹》1151的對貞有春秋而無夏冬殷人尚無四時的觀念故獨有嘗新的祭。《詩·天保》云祠烝嘗于公先王。”注家以就是四時之祭不知可信與否事實上以後仍以烝、主。《春秋》經桓公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夏五月丁丑;烝”又十四年“秋八月乙亥嘗。”《左傅》襄公一十八年“十一月乙亥(齊)嘗於大公之廟。”又襄公十六年“春(晉)于曲沃。”又昭公元年“十二月晉既烝;甲辰朔()于温。”根據史書记載;未必嚴格按季節舉行。但從《國語·楚語下》載觀射父所云“曰月會於龍;國於是乎烝嘗”;《左傳》作者所云“凡祀;啓蟄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嘗;閉蟄而烝”(桓公五年)來看;當時學者議禮確實曾把嘗、烝二祭安排在秋冬兩季的。後來;《周禮》的六享中列有春、夏、秋嘗、冬;《禮记》的《祭統》《王制》排列時祭作春礿(同)、夏禘、秋嘗、冬烝;與上引《詩·天保》之文聯紧起來考察差異在于原來不屬于時祭的、禘、祠上。由此可證就制度發展而論;顯然只由薦新一祭演變成嘗、烝兩祭而各種不同编排的四時祭名不過是一種“禮說”而已。

晚周禮家論述宗廟時祭往往嘗、禘並舉《禮》的《祭統》《仲尼燕居》《曾子問》等篇有關章節都把祖先正祭和宗廟薦奠之祀等同起來不足信據。惟有《祭義》篇的發最恰當“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有樂而嘗無樂”。“仲尼嘗奉薦而進其親也慤;其行也趨趨以”這才是時祭的規模也由此證明薦新之禮確實是十七篇以外的佚禮。

上述郊社等祭禮所涉及祭法()喜等。就祀典來說祭法往往構成一個節目的内容用《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上下篇作類比它先行食禮即尸食九飯或十一飯後行即尸與主人主婦賓長獻酢包涵兩種祭法。卜辭中也有一個祀典用二或三種祭法的。一種祭法可以用于兩個以上的祀典如食禮既用于《特牲》《少牢》也用于《士虞禮》《士虞》有饗尸尸九飯節。卜辭中這種祭法也是屬于此種情著例子。

上列五個祀典雖是最重要的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不是專門論述祀典的發展不過舉五祀典作例子來證明自殷至春秋實行過各種祭禮。舉行祀典必有一定的儀式類似《儀禮》所描繪的在當時確實存在過可惜没有禮记錄下來。
    西周鼎彝銘文涉及禮典較多可舉錫命禮作例證。朝錫命當屬朝禮。《儀禮》有《覲禮》是王畿以外諸侯定期來朝見的禮典那末王任命諸侯和任命手下公卿的錫命禮肯定是一種極重要而經舉行的禮典應在佚禮之中。封爵封官是王朝重大事件而大部分鼎彝都是王臣的祭器。《周禮》大宗伯職云“四命受器”鄭司農云“受祭器上大夫。”《禮·曲禮下》云“問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又云“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祭服。”這些雖保晚周傳說但奴隸主贵族上升到一定爵位才能受王錫命鑄作祭器這事實應該是可信的。在所鑄祭器的銘文裏有一部分配战了錫命禮典如《吳(《大》錄58)所述

隹二月初吉丁亥;王才(在)成周大室。旦;王各(格)廟。宰右乍册吳入門;立中廷;北鄉(向)。王乎(呼)史戊册令吳嗣庙(素)金(錦);易(錫)鬯一卣;玄衮衣、赤爲、金車、(鞃)、朱虢(鞹)(靳)、虎(幭)熏里、、畫、金甬(銿);馬三匹;攸勒。吳拜首;敢對揚王休。用乍書尹寶彝。吳其世子孫永寶用。佳王二祀。
《吳》外《師虎《牧《豆閉鼎》《望《康鼎》《卯《免《同觶》等内容大致相同可視作一體。雖然還不是詳盡记錄錫命禮的全過程但幾主要儀注如王格廟;宰右受命者人門即位王呼史官册命錫車服受命者對揚等;應該说是完備的。王命通過命(有的銘文兼命詞)有錫物來表達臣下接受王命通過手舉錫物(即所謂“揚”)口呼“王休命”(即所謂“對”)來致敬意。這二者十分重要所以即使銘文較簡短的也都提及。這些銘詞正反映了禮物和禮儀兩個方面錄儀式全過程的禮書不過僅有述上繁簡不同而已。此外《小鼎》(《大》錄19)王命盂伐方班師告廟“飲至之禮”(郭沫若說)《駒尊》(當作《尊》《陕西省銅器釋》55)王行執駒禮二器所述俱屬禮。《靜(《大》錄27)王命靜教射于學宫()》《大》錄编39)记恭王在射學射《匡卣》《大》錄67)记懿王在射學樂舞三器所述俱屬學禮。《噩侯鼎》(《大》錄90)王與噩侯方行射禮射前飲酒獻酢與《大射禮》略同。這簡略但它所反映各種禮典的主要方面還是很清楚的。

再就鼎彝本身來講自兩“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許慎《文解字叙》)以後歷代不斷有古器物出土;至近十年特别是全國解放後國家進行有計劃的科學發掘從遗址墓葬中出了大量考古學家稱之“禮器”的銅器如鐘、甗、、簠、、盉、、匜、、斝、觥等就是上述禮物”的一部分。“禮器”與實用器在造型上應無多大區别把它送墓葬或者有意識放進窖戴;顯得特别贵重確實是實行禮典時所專用的器物。上文說明禮典是禮物和禮儀的結合既存在這些“禮器”“禮儀”是禮器的使用那末“禮器”的存在就是各種禮典存在的鐵證。

下面我們再從先秦典籍裏求取這方面的證據。先秦典籍涉及各種門類的禮典和《儀禮》的述絕大部分是一致的凡在《儀禮》成以前的都屬略述一個具體禮典的舉行在《儀禮》以後的记載;始有援引其原文這一點可以說是涇渭分明的。《尚》的《顧命》和《康王之誥》述了王朝巨典的隆重舉行《顧命》记載周康王初即位的一段文字實是朝禮的規模《康王之誥》是康王在喪期内接受諸侯的覲見。《逸周》的《大匡解》是和《顧命》-樣的周王朝禮之篇而《世俘解》則述了武王克商後舉行規模宏大的獻俘禮典。在這些篇章中如果把记載當時具體的人和事去掉就和禮幾乎是一模一樣。當然《顧命》和《康王之誥》不見得即是康王時所记;《大匡解》和《世俘解》更不見得是文武時代的作品但撰作于春秋以前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可以說它是先于十七篇的“禮”。

在《毛詩》裹也有一些章涉及各種禮典。《賓之初筵》和《行葦》詩;是對王與羣臣習射和射前燕飲的描繪;彷佛舉行燕禮和大射禮。還有《楚茨》一詩;是描寫祭祀祖先的情景;與《少牢饋食禮》、《有司》有相應之處;詩篇所反映的情形;是用于禮物和禮儀相結合的生動描繪;燼管爲了適應于文學作品的特點而不是按儀式程序來呆板敘述;因而在文字上與禮書距離較大;但就内容來看仍然相符。

《左傳》《國語》裏有很多述禮之文。雖然《左傳》的撰作時代還有爭議;但所述各國贵族實行禮典;都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言論;不是後代人所能捏造的;何況有些事實還可以用《國語》來印證。因此;即使《左傳》出于後人之手;其事則決非虚構。我師書元弼先生云:“考之《左氏》;卿大夫論述禮政;多在定公初年以前;自時厥後;六卿亂晉;吳越迭興;而論禮精言;惟出孔氏弟子;此外《禮經學》卷四《會通》這一揭示很深刻說明定公時社會性質開始變革對禮典的實行前後截然不同可見《左傳》《國語》所记都是可信的。先生又云“按聘覲禮皆見《左傅》而聘禮尤備。”(同上)《左傳》《國語》所记;主要是朝、響其次是喪禮冠禮。

首述冠禮《國語·晉語》“趙文子冠”以下歷敘文子往見欒書、荀庚范燮卻錡韓厥荀瑩犫、卻至張孟與《土冠禮》所云“遂以摯見于卿大夫鄉先生正相吻合。

次述喪禮《左傳》哀公二十三年“春宋景季康子使冉有弔;且送葬;曰:有不腆先人之產馬使求薦諸夫人之宰。”諸侯喪禮的歸赠與《土喪禮》國君贈禮節纁東、馬兩雖爵位等差不相當其助葬之義是一致的。又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卒嬰粗縗斬、苴絰帶、杖、菅屨、食饗、居倚廬、寢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禮也。'曰:‘唯卿爲大夫’。”晏嬰以大夫而用士禮;故與《喪服》、《既夕记》合。

再次述聘禮:《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齊國莊子來聘;自郊勞至于贈賄禮成加之以敏。”又昭公五年“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赠賄無失禮。”又楚蓬啓疆云“宴有好货飧有陪鼎人有郊勞出有贈賄。”《聘禮》述使臣到所聘國人境接受郊勞離境接受贈賄;二者總括出使的過程。其間歸餼時賓與上介各得“陪鼎三”“庭實設馬乘 即是宴會時的“好貨”。《國語·周語》云“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遂假道於陳以聘於楚。”《聘禮》過他邦假道節“若過邦至于竟使次介假道。”《左傅》昭公二年“叔弓聘于晉致館曰:敢辱大館。”《聘禮》致館節“卿致館賓迎再拜。”又文公六年“秋季文子將聘於晉使求遭喪之禮以行。”即《聘禮》末所附遭所聘國君或夫人世子喪節。又哀公十五年云“(楚伐吳)陳侯使公孫貞子及良而卒将以尸入(吳人辭)芋尹蓋對曰:‘今君命逆使人曰;無以尸造于門是我寡君之命委于草莽也。且臣曰;事死如生禮也。於是有朝聘面終將事之禮又有朝聘而遭喪之禮。聘禮末附出聘寶介死節云“寶入竟而死遂也。主人之具而殯。介攝其命。”芋尹蓋是貞子的介堅持着當時中原諸國所守的“朝聘而終以尸將事之禮和“朝聘而遭喪之禮”。《周語》云“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興賜晉文公命上卿逆于境;晉侯郊勞館諸宗廟饋九牢設庭燎。及期命于武宫設桑主布几筵太宰蒞之晉侯端委而。既畢餞如公命侯伯之禮而加之以宴好。”此是諸侯國接待周王的來使在儀式上雖因爵位尊卑而有所斟酌損益但仍是合于聘禮等差推比的所以内史興稱赞“晉侯其能禮矣”   

朝禮和饗禮都已亡佚。十七篇有覲禮而無朝禮。諸侯臣屬于天子有朝覲之禮;春秋時周天子微弱;諸侯不去朝王;朝覲禮近乎廢棄。可是諸侯之間;小國屈服于大國;也有不用會禮而用朝禮的。《左傳》定公十五年:“春;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這些儀容動作的敘述;正是當時實行朝禮的佳證。還有;卿大夫臣屬于天子、諸侯;私臣臣屬于卿大夫;也要用朝禮。《魯語》云:“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曰:天子及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職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據此可知朝禮規模很大;範圈很廣;雖内容不甚清楚;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是可以想見的。

十七篇有食禮而無饗禮。饗禮是高一級贵族款待低一級贵族來見時的宴會。實行于各級贵族之間。它是一個獨立的禮典;也是某一巨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聘禮》、《朝禮》即包含饗禮。劉文淇《左傅書注疏證》云:“案《左傳》多作享;作饗爲僅見。”沈欽韓以爲《釋文》、《石經》饗並作享;即《聘禮》聘享節“如享禮”之享;此說不確。《左傳》成公十四年:“衛侯饗書成叔;寧惠子曰;古之爲享食也。”享與食並舉;可證享當作饗。《國語》亦享、饗同作。據《長盉》“穆王才穆王鄉豐”(《遗》293)。《師遽彝》(懿王時器)“王才周康饗醴”(《大》錄70)。西周時既實行此禮春秋時實行此禮是無可懷疑的。《左傳》莊公十八年“春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僖公二十五年“四月戊午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又二十八年“五月已西王享醴命晉侯宥。”《晉語》“(襄)王饗醴命公胙侑。”《左傳》宣公十六年“冬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武子私問其故。王闻之召武子曰: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又僖公十二年“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受下卿之禮而還。”周惠王襄王定王都諸侯或陪臣舉行過饗禮。饗禮用樂《左傅》襄公四年“穆叔如晉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三三拜。”穆叔所以不拜;《魯語》比《左傳》講得明白:“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今伶簫詠歌及鹿鳴之三(即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君之所以貺使臣;臣敢不拜貺。”是爲爵位等級上不可差忒的緣故。對整個饗食;《周語》记有定王的一段赞詞:“擇其柔嘉;選其馨香;潔其酒醴;品其百籩;修其簠簋;奉其犧象;出其樽彝;陳其鼎俎;淨其巾幂;敬其祓除;體解節折 而共飲食之于是乎有折俎加豆酬幣宴货以示容合好。”此處所發的這個禮典的意義是很明確的。至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所“丁丑;楚之人餐于鄭九獻庭實旅百加籩豆六品”;《晉語》所“(曾文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禮享之九獻庭實旅百都在賓主等級關係上不合規程但可借以知道王元候是用九獻 庭實旅百和加籩豆六品的。比起《朝禮》來《饗禮》的遺留要多一點當然還是殘缺的。

以上對比《左傳》《國語》所述冠禮喪禮聘禮與《儀禮》本相應而朝禮饗禮也獲得充分的根據都證明春秋時這些禮典在現實生活中經舉行。清代顧棟高撰《左氏引經不及周官儀禮論》(《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七)書爲孟所未嘗道《詩》三傅所未經見說没有援引《儀禮》原文是對的但對上述各点的述禮之文熟視無睹一筆抹煞輕率地作出“其漢之儒者掇拾綴輯無疑”的結論;顯然不是尊重客觀事實的正確態度。更有姚際恒者雖然看到了這些但他却據以作出相反的結論《儀禮》是後人述春秋時事而抄《左傳》之文來造的。把整理和錄正在實行的禮典說成有意的捏造那末爲君么他們不把朝禮饗禮也一起造出來呢可見這些都是不作寶事求是科學分析的偏頗之見。

無論《尚《逸周《毛詩》或《左傅》《國語》都能證明春秋以前各種禮典仍在實行而最能具體而確鑿地證明禮典先于禮而存在的莫過于《論語》一。《論語》述禮之文不下四十餘章可以明地看出孔子時禮的本還没有撰作而禮物和禮儀所構成的禮典正在普遍實行。下面把這些述禮之文分四大類來作具體分析。

第一類是指斥當時的禮行爲:(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三家者以雍徹曰:‘相維辟公天了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子弗能救與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4)“子曰:禘;自既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5)“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曰:赐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6)“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焉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以上《八佾》(7)“子曰: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子罕》以上七條只有(7)見于《燕禮》和《大射禮》。其餘雖都不在十七篇中但有些也能約略地考查出來如以《燕禮》徹俎時奏胲”來推比“三家者以雍徹”是天子祭祖宗的禮典。本來只有被認合于等級制度的禮典在實行才能被據以判斷某些儀式是不合規程的否則就談不上么違禮不違禮。七條所述都屬禮物和禮儀可以充分證明孔子時各種禮典都在實行同時根據(7)條來看它不是《儀禮》原文的引述又可證當時禮還不存在。

第二類是某些禮儀的概念(1)“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2)“對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小相焉。”(《先進》)(3)“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泰伯》)“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闻之矣。(《衛靈公》)(4)“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禮必壤三年不樂必崩;魯穀既没新穀既升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闻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也。今女安之。”《陽貨》)這些是射禮祭禮喪禮的概括如果當時没有實行過這些禮典決不可能空造作得出來的。但又毫没有援引《儀禮》原文的痕迹同樣說明禮還不存在。

類是有關禮的理論和禮的作用的闡述(1)“子曰: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政》)(2)“有子曰:禮之用贵。先王之道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3)“林放問禮之本曰:大哉問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4)“子人太廟每事問。或曰:執謂鄹人之子知禮乎人太廟每事問。子闻之曰:是禮也。(以上《八佾》)(5)不學禮無以立。《季氏》“興于詩立于禮成于學。《泰伯》“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6)“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陽貨》)(7)“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8)“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9)“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憲問》這些有關禮的闡述都是從具鹘禮典中抽象出來的。如果没有禮典的存在這就無從談起。

第四類是“容禮”集中记載在《鄉黨》篇内。所謂容禮就是在參加禮典中依據自己的等級身份在每個儀節上表演最適當的儀容動作;例如在朝禮中:“朝;與卜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又如在聘問禮中;擔任君與别國使臣間傳話的擯者:“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奉使到别國:“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在曰當生活中同樣注重合乎規程的容色“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阵階。雖狎必變。冕者與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這些都是禮儀最具典型的部分用文字表達終欠豁。容禮在禮撰成以前可與禮典結合也叮以單獨表現禮書撰成以後仍然單獨流傅西初年“徐生善”與“高堂生傅所以朝廷有禮官大夫郡國有容史的設置。據此更易看出:禮禮儀(包括容禮)與禮是兩回事不可混一談而禮物、禮儀所構成的禮典並不依靠禮而存在的。

把《論語》一禮的记載加以分析和綜合可以證明一個事實在春秋以前禮物與禮儀相結合的各種禮典自在各級贵族中普遍實行。孔子是知禮者擔任過(擯)一類的職務所以在他和弟了們的問答中反映了那么多禮的理論和禮的實踐但在他所有有禮的言論中没有直接援引《儀禮》的原文有力地證明其時禮書還不存在各種門類的禮典還没有禮记錄成文。過去有人主張禮制作以後才會有禮典的實行這種說法與事實恰恰相反因而是錯誤的。

經過出土物和先秦典籍各方面的檢驗完全證實殷西周到春秋由禮物禮儀所構成的各種禮典自在奴隸主贵族中普遍地經舉行

上文揭示了一個歷代禮家所忽視的重要事實周奴隸主贵族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舉行着各色各樣的禮典禮典重在實行没有錄成文。于是聚訟千的《儀禮》殘存十七篇以及已佚若干篇在何時撰作的問題有可能由此而得到解決。

從分析《論語》述禮之文以證實孔子熟習各種禮典而其時《儀禮》還没有撰成而《禮·下》裏有一則记載;時間正相銜接;事實恰好合榫。其文云:“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土喪禮;《士喪禮》於是乎出。”注家狃于周公制禮之說;所釋多迂曲難通。各級喪禮從來自在各國實行;春秋後出現土用卿大夫制的僭上行爲;哀公命孺悲釐訂士喪禮;“於是乎書”;明白無誤地表明在此時才寫成書本。某些學者斥爲“何足爲據”;是不顧前後史實的粗暴否定。《雜记》是喪禮的傳记;相繼述作;既然他能闡發喪儀蕴義;當然也應知道《士喪禮》等篇爲何人所作;不過類似篇章中惟有《雜记》作者有此记述而已。

喪禮内涵喪、葬、祭三個部分。《土喪禮》上篇不僅與记述葬禮部分的下篇《既夕》相連成文;不可分割;而且還必須包括记述葬後虞、卒哭、小祥、大祥、等喪、吉諸祭的《土虞禮》;方能成爲完整的三年之喪。而《喪服》一篇本是密切配合這三篇的:《士喪禮》记親喪第三日大殮“成服”;即是依據《喪服》條文來確定所有内外親的服制《既夕》葬後舉行三虞喪祭卒哭吉祭後的除去重服改受輕服《士虞禮·滿一年小祥祭後去首服用練冠滿兩年大祥祭後除衰服用朝服二十六個月祭後恢復都是按照《喪服》行事。如果祇有《士喪禮》上下篇是不成其爲喪禮的。既如此密切相關必在同時撰作“《士喪禮》於是乎書”應該總括四篇都是孺悲所録。《史·孔子世家》云“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歳而反乎魯。”其去魯之年《史》所有定公十二年《魯周公世家》十三年(《衛康叔世家》十四年(《孔孑世家》三说;江永《考》考定爲十三年則返魯在哀公十一年。《秋》哀公十六年云“孔丘卒”然則孺悲從孔子問禮在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從學習到撰作應有一段時間四篇寫成書本當在哀公末年至悼公初年即周元王定王之際公元前五世紀中期。

殘存十七篇除去上述四篇以外的十三篇在何時錄成文已無法一一考定已經亡佚的若干篇于何時撰作更無從談起。根據《曲禮下》所脱“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華讀祭禮喪復當;讀樂章在《曲禮》作者手裏《士喪禮》《既夕》《喪服》等喪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等祭禮都和《詩》(樂章)一樣有本可讀除了給上述孺悲撰作《士喪禮》四篇添一有力旁證外更可據以推斷孔氏後學繼孺悲之後紛紛撰作各種禮典的基本是在一段較長時間之内由很多人陸續寫成的。

考查先秦典籍的撰作有許多不可能推定確切的年歲但應力求約略確定在某一段時間之内也就是確定撰作時代的上下限。《土喪禮》四篇是《儀禮》殘存十七篇以及已佚若干篇中最早寫成甚本上文考定它撰成于周元王定王之際就是《儀禮》撰作時代的上限。

下限比較難于確定。近人對十七篇的撰作時代作過推测。錢玄同說“其蓋晚周荀子之學者所作“五經之中當以《儀禮》最晚出之”(《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题》)。洪業說“高堂生傳本编纂于荀子之後也(《儀禮引得序》)。但都没有提出足够的證據因此未必就能一言論定。

考證不知撰人的古代典籍根據它曾被其他典籍援引來推究比勘撰作時代雖不敢說是唯一可靠的但至少不失比較客觀而切實的方法。當然《儀禮》具有不同于他經的特點如胡培所云“夫《儀禮》之書;叙次繁重有必詳其原委而義始見者非若他經之可以斷章取義也《研六室文鈔》卷三《儀禮非後人偶撰辨》。其都是整章整節錄一個完整的儀注截取一句二句不能明其意義因此援引其文既不便全章全節的就只能剪裁删節其文而概述其義。某些人不解禮文的這個特點無視這種經過剪裁删節的引文武斷地認爲羣書少有稱引。顧棟高論《左氏》引經不及《周官》《儀禮》“《詩》《》三傳所未經見是個最具典型的例子。其實和其他典籍一樣當《儀禮》本出現于學者之間而生了影響豈有不被人引述之理不過引述者對“禮”文和《詩》》之文在處理上根據各自的特點而有所不同。

最早徵引《儀禮》之文是《墨子》。

《墨子》的《節葬》《非儒》《公孟》三篇節引《喪服經》文而以《節葬卜》所引最完整

君死;喪之三年;父母死;喪之三年;妻與後子死者五;皆喪之三年。
這就是《喪服經》斬衰章的君長子女子子在室父和齊衰章的父卒長子等條。《喪服》夫妻正服列于杖期章與此文“妻”字不合《非儒下》雖無妻字但下有“妻後子與父同也”句則此妻字並非傅抄寫誤。《左停》昭公十五年“王一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是指周景王有穆后和太子壽之喪當時丧期上實有妻三年的異說墨子有此載是不足怪的。(《墨子·間詁》引諸家說均誤。)但是服制上妻夫三年斬衰正服此文中不愿獨缺故仍應定妻當作夫字。“死者五”王引之改“者五”“五者”俞樾改“五”“二”孫詒讓以五字下屬均誤。五指父長子妻焉夫妾焉君女子子在室長子五種三年服。《節葬下》又云

然後伯父、叔父、兄弟、孽子期

這就是《喪服經》不杖期章的世父母叔父母昆弟、眾昆弟之子等條。又云

族人五月;姑、姊、甥、舅皆有月數。

這就是《喪服經》小功章的從祖祖父母從祖父母從祖昆弟大功章的姑姊妹適人者和緦麻章的舅、甥等條。

《喪服經》的體裁如贾公彦疏所云“上陳其服下列其人徵引其文很難就原文摘句。《墨子》概述其義不得不加以剪裁删節;儘管字句與原文不盡相符但總括全經對五正服中的主要守服者並無遗漏和歧出。只要和《論語· 陽货》我問喪章相對照不難看出彼文泛論三年之喪不是援文立说而此文則句句落實如果没有本作依據是做不到如此具體而詳盡的。

《墨·貴義》云“子墨子南遊于楚见楚獻惠王獻惠王以老辭。孫詒讓《間詁》檢《史配》楚無獻惠《藝文頰聚》引作惠王;是。义案《文》注引本“墨子獻書惠王;王受而讀之;曰也。’此文佚甚多余知古《事》云‘墨子至郢惠王。’此與《文選》注所引合。疑故本作‘獻惠王傅寫存獻校者更易上下文以就之耳。蘇云楚惠王以周敬王三十二年立卒于考王九年凡五十七年。墨子之遊楚蓋當其故以老辭。《事》注云“時惠王在位已五十年矣’此事在周考王二年;魯悼公之二十九年也。”據此可見悼公末年 《墨子》已有部分成“節葬”“非儒”是墨學的中心課题這時《節葬》等三篇必有一或二篇已經寫成而文中有引《喪服》原文;可見孺悲在悼公初年撰作的《喪禮》等四篇十多年後已經流傅墨子手中有其傅本。

《孟子》和《荀子》都徵引過《儀禮》之文。

孟軻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趙岐《孟了题辭》說他“通五經于《诗》”。中引《》凡九;引《詩》凡三十五而很少議述禮之文只有二則;《離下》篇云

(齊宣)王曰:禮爲舊君有服。
然引自《喪服經》齊三月章“焉君之母妻”。又《萬章下》篇云
        孟子曰:在國曰市書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禮也。

此文與《士相見禮》“宅者在邦之臣在野則草茅之臣”相同。二文俱明言“禮”他手中有《儀禮》本。

荀況是戰國後期的禮學大師。《禮論》《大略》是他的述禮專著;《禮論》當屬自撰;《大略》則出于弟子雜錄;都是論述昏、喪、祭、饗諸禮的。其體裁與《禮记》很相似;往往前引《儀禮》之文而後申以己说;對原文頗多剪裁删節;但並列對照;並疏解其異文;就能看出荀況禮學是依《儀禮》立說的。

《儀  禮》

《荀子》

  

 屬纊;以俟絕氣。(《 既夕·记》)

紸纊聽息之時;則夫忠臣孝子亦知其己。(《禮論》)

案:楊注:“紸;讀爲注;即屬纊也。”

外御受沐人。乃沐;櫛;用巾;浴;用巾;用浴衣。蚤如他日。器用(《士 喪》

主人左米;實于右;三實一貝。左、中亦如之。(《士喪》)

始卒;沐浴;;體;饭含;象生執也。(《禮論》)

饭以生稻;含以槁骨;反生術矣。(《禮論》)

    案:尸不冠;以組東髮;不加簪;削之。又:體;杨倞注“謂爪之屬”;即鄭玄注“断髪鬚也”。又案:楊倞:“生稻;米也。槁骨;貝也”。

 

 ;用白纊。(《士喪》)塞耳。(《既夕·记》)

鬠笄用桑;長四寸;纋中。掩;練帛廣終幅;長五尺;析其末。幎目;用緇;方尺二寸;䞓里;著;組係。(《士喪》)

充耳而设瑱。(《禮論》设掩面、儇目、鬠;而不冠笄矣。(《禮論》)

  案:鄭玄注:“瑱;充耳。” 案:楊倞注:“儇與還同;幎讀如縈;縈與還義同。”用方尺二寸帛;兩層縫爲組;緇面䞓襄;并充以新綿;覆于尸面;謂之幎目。後用長五尺的練帛裹尸首;削之掩面。笄有二;安髪之



笄名鬠;固冠之笄名簪。斂不用冠;則不用固冠之笄

乃襲;三稱;明衣不在算。設;帶;搢笏(《士喪》)

徹褻衣;加新衣;設明衣。(《既夕·记》)

說褻衣;襲三稱;縉紳;而無鉤帶。(《禮論》)

案:褻衣是親膚之衣。明衣是新製的褻衣。

《荀子》的“說(脫)褻衣”;即《既夕》的“徹褻衣”

爲銘;書銘于末曰某之某之柩。重木;刊穿鑿;甸人置重于中庭。祝取銘置于(《士喪》)

書其名;置于其;則名不見而柩獨明。(《禮論》)


主人奉尸斂于棺;乃蓋。(《士喪》)

三日成服。(《士丧》)

 

必踰日然後能殯;三日而成服。(《禮論》)

 

案:掘肂于西階上;大斂後置棺斂中。西階賓位;故曰殯。大斂在喪之第三日;成服在第四日。不數死日;则殯在第二日;成服在第三日。

商祝饰柩;一池;紐䞓輕後緇;齊三採;無貝。|(《既夕》

巾奠;乃牆。(《既夕·记》)

燕器:杖、笠、(《既夕》)

 

 

 

帾丝歶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幬尉也。(《禮論》

 

案:杨惊注“無融爲幠”;與荒通;亦稱柳;是覆蓋在柩上的布幕。注“與褚同”;亦稱牆;是圍在柩四周的布帷。即鄭玄注所云“饰柩;爲設牆、柳也。牆有布帷;柳有布荒;紐所以聯帷荒。”又案:杨注:“或日絰讀爲綏;讀爲魚;謂以銅魚懸于池下。”鄭注:“池者;象宫室之承霤;懸于柳前。”經過疏解;上列二文大致相合。

《儀  禮》

《荀子》

  

横覆之。抗木横三三。(《既夕》

以象茨番也。(《禮論》


君使人禭;禭者左執领;右執耍;入;升致命。禭者入衣尸。親者禭;不將命;以即陳。庶兄弟禭;使人以將命于室。朋友禭;親以進。有禭者;則將命;賓入;中庭北面致命。朋友親禭。如初儀。(《士喪》)

公赗玄纁東;馬兩。賓赗者;將命;馬人設。若赙、賓東面將命。赠者;將命。兄弟;赗奠可也。所知;則赗而不奠。知死者赠;知生者賻。(《既夕》)

赙赗所以佐生也;赠禭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弔生不及悲哀;非禮也。(《大略》)


父醮子;命之;辭日: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帥以做先妣之嗣;若则有當。(《士昏·记》)

 

親迎之禮;父南鄉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當。(《大略》)


多財则傷于德;幣美则没禮。(《聘禮·记》)

    聘禮志日:幣厚则傷德;財侈则殄禮。(《 大略》)


若不言;立则視足;坐则視膝。(《士相見》)

    坐視膝;立視足。(《大略》)


(佚郊褛)

郊者並百王于上天而祭祀之也。(《禮論》

此與《禮運“定天位”“百神受”同意乃《郊》本

(佚饗禮)

宰爵知祭祀食犧牲之牢數(《王制》)

以《公食》《饗禮》大致相似。

《荀子·勸學篇》云:“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楊倞注:“數;術也。經謂《詩》、《書》;禮爲典禮之屬也。”從其所言“讀禮”來看;手裏有着今存《士喪》、《既夕》、《士相見》以及已佚的《郊禮》、《饗禮》等本。可見《儀禮》各篇已在習禮經師中廣泛流傅。從《論語)的“執禮”到《荀子》的“讀禮”;就是各種禮典從贵族實行到經師撰作本的發展過程。《禮論》篇以禮名篇;稱“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又云“喪禮之凡“;《大略》篇又引《聘禮志》;其同于《儀禮》之文;不言可喻;是出于他的援引。因此;《儀禮》不是“爲荀子之學者所作”。

徵引《儀禮》原文最完整、最詳備的當推二戴(戴德、戴聖)所輯的《禮记》。

爲了論證上的方便;在核校二戴所輯《禮记》援引《儀禮》原文之前;有必要解決《儀禮》各篇篇末所附之“记”與本經具有何種關係的問題。今存十七篇中十二篇篇未有附“记”(《士喪禮》上下篇的“记”集中在《既夕》篇末;表面上看是一篇;其實是通乎上下的;應該說十三篇有附“记”);就其内容而論;一是闡發禮的意義;二是追述遠古異制;三是詳述因故變易其制的不同儀式;四是備載因爵位不同而引起器物、儀式的差異;五是敘說所用器物的製作、形狀和數量;六是记錄禮典所用的“辭”。因此歷代禮家都以爲:經文是叙述-個禮典的始末;记文是補經之作;從而把它與二戴所輯《禮记》相等同。誠然;在闡經所未明、補經所未備這一點上它與二戴《禮记》是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從與本經的關係上看;由于附經之“记” 與經的界線很不清楚;有些問題一直感到無法理解;也無法解決。例如:一、十七篇中四篇無“记”;但與有“记”之篇相對照;有些章節不像是經文;如《士相見禮》篇末的進言之法節、传坐於君子之法節、稱謂及執鷙之容節;顓屬记文;因其篇無记字而被當作經文了。二、同類的章節;有的在經文而有的在记文;如《士冠禮》經文有“冠辭”、“醴辭”;而《士昏禮》六禮之辭俱入记文。又如《特牲饋食禮·记》有“設洗;南北以堂深;東西當東榮;水在洗東;篚在洗西”云云;而《鄉射禮》經陳設節有相同的設洗設篚之文。又如《士昏禮》、《公食大夫禮》俱有附记;《土昏禮》“若不親迎”在记末;《公食大夫禮》“若不親食”在經未记前。三、如果附經之“记”屬于補經之作;那末有的經文單獨來看就顯得殘缺不全了。以《喪服》爲例;如缺少记文公子爲其母練冠麻、麻衣緣;爲其妻冠葛絰帶、麻衣”;“大夫、公之昆弟、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等條;就不是完整的服制;以《士昏禮》等爲例;賓主之辭在记内;记文後作;當時就無辭可用了。四、可能出于同樣的原因;後世的學者對經和记也不曾加以嚴格的區分;有人把记當作經;如《禮记·問喪》引“禮曰;童子不緦;唯當室緦”《通典》卷七十二引《石渠議奏》“經云宗子孤爲殤”;都見于《喪服记》;而《問喪》作者和戴聖都把它當作經。有人把經當作记;如鄭玄《詩·采蘩》箋引《少牢》經文云“禮记主婦髲鬄”;郭璞《爾雅·釋言》注引《有司》經文云“禮记曰厞用席”;二者都是經文而鄭、郭稱之爲记。還有引述记文而或稱禮或稱记;如何休《公羊傳》隱公元年“隱長而卑”解詁引《士冠·记》文;稱“土冠禮曰”而不言记;而閔公三年“三年之喪實以二十五月”解詁引“士虞记曰”又正言记。凡此等問題;歷代禮家雖多方辯解疏通;但始終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解釋。1958年甘肅武威漢墓出土西漢簡本《儀禮》七篇九卷;其中《喪服》、《特牲饋食禮》、《燕禮》三篇有附經之“记”;而經记之間;不但没有如今本標有“记”字;而且所標“口”“○”符號與經文分章符號相同;顯然不是用來區分經、记的特殊標志。從簡本上受到啓發;恍然領會《儀禮》本經篇末所附之“记”;不過把行文上不便插人正文的解釋性、補充性的文字;在後人可以用雙行夾注或加括弧來處理的;在它就安排在篇末作附錄。《問喪》作者和戴聖等所看到的傅抄本可能也和漢简本一樣没有“记”字來劃分前經後记。有漢簡本作證;今本“记“字顯然是漢以後人所加;不足憑信。附經之“记”本來就是經文的組成部分;“於是乎書”時便已包括在内;經與附經之“记”不是前後撰作的兩種書;而是同時撰作的一書的兩個部分;因此;援引附經之“记“與援引本經之文就不必再加以區别了。

二戴所輯《禮记》是《儀禮》殘存十七篇以及已佚若干篇的傳记;即皮錫瑞所謂“弟子所釋謂之傳;亦謂之记”(《經學歷史》二)。非當明顯;它是依據《儀禮》書本來解經所未明、補經所未備的。《漢書·藝文志》禮類列“记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七十子後學者所记也。”《經典釋文·敘錄》注引劉向《别錄》云:“古文记二百四篇。《隋片·經籍志》云:“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孔子三朝》七篇《王氏史氏》十一篇《樂》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明堂陰陽》以下四種亦見于《藝文志》可見《別録》所稱二百四篇亦必包括這些篇章在内。篇有參差不過出于分合的不同不足深究。但値得注意的是從這裏反映出一個事實七十子後學者所撰之在當時單篇傳抄匯輯成書。因此流傳到西漢初年了若干篇秦漢間人的著作如鄭玄《三禮目録》云“名《月令》者以其十月政之所行也。本《呂氏秋》十二月紀之首章也以禮家好事抄合之。”又如《史·封襌書》云“文帝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而《大戴禮·保傅》與賈諠《新書》的《保傅》《傅職》《胎教》《容經》四篇《禮察》“凡人之知”以下與《治安策》均文多相同當是從賈誼書滲人的。又《禮·中庸》爲子思所作是可信的但被秦人竄加了“車同軌晝同文”等句子(從金徳建)。《大戴禮·公冠》“成王冠”以下亦代禮家述禮之文而《盛德》前半篇戴德自撰之作。這樣使”文的内容更加複雜而撰作時代就不易考定。《禮正義》大題下引鄭玄《六藝論》云“戴德傳八十五篇戴聖傳四十九篇。”二戴各自輯《禮》。管沙汰了百來篇可能是内容淺陋的篇章但一些秦漢間人的作品依然人錄。《大戴禮》今存三十九篇起第三十九終八十一中缺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六十一。《御覽》卷五百二十九引“《五經異義》說《禮器》云;竈者老婦之祭今小戴《禮器》作奥。《詩·摽有梅》孔疏云案《異義》人君年幾而昏今大戴說云云《禮·文王世子》云云。”阮元《校勘》引浦鏜云“《異義》所據《大戴禮·文王世子》篇也。《豳譜》及《大明》正義皆有明文可據。”《公羊傅》襄公十六年何休解詁引《玉藻》“天子十有二旒”云云《白虎通·喪服》引《大傅》“父母之葬居倚廬”云云又《崩葬》引《檀弓》“天子哭諸侯爵弁純衣”云云又引《雜“君臣主人待于門外”云云又《情性》引《禮運“六情所以扶成五性也”云云皆不見于小戴所輯《禮》。此等佚文丁晏《佚禮扶微》搜集甚完備說者援《異義》之例《大戴禮》之逸篇。然則大戴所辑《禮亦有《器》《文王世子》《大傳》《檀弓》《雜《禮運》等篇與小戴所輯不過句有出入、文有異同而已。至于現存之篇二戴《禮》亦有重複《哀公問于孔子》與《哀公問》全篇相同《禮察》開頭“夫禮”至“舞矣”一百三十多字見于《經解》《本命》“有思”至“教也”二百七十多字見于《喪服四制》都有《投壺》篇其文大致相同而末段互見有無。從佚文和重出兩方面推比可見今本《大戴禮》所缺有的即是今本《禮》之篇。而晉唐人所說戴聖删戴德之小戴之說(見《經典釋文·敘錄》引陳邵《周禮論序》和《隋·經籍志》當亦自有所據未必全出虚構。《禮》至二戴始匯輯成書;今稱《大戴禮古稱《大戴禮》)或《大戴今稱《禮古稱《小戴禮》或《小戴》。其實應該稱“大戴輯《禮“小戴輯《禮”或“一
戴輯《禮表明此是漢人輯前代之文。

二戴所輯《禮》内容龐雜說它是《儀禮》殘存十七篇以及已佚若干篇的傳记;恐不易學者所接受。我師元弼先生云“二戴之說禮大類有三;曰、曰、曰政。《曲禮》《檀弓》《遷廟》廟》《冠義》《昏義》《朝事義》等篇禮類也《學《中庸》《儒行》《大學》《曾子》十篇學類也《王制》《月令》《夏小正》《文王官人》之等政類也。《禮經學》卷四《會通》按三大類來區分大戴輯《禮》三十九篇小戴輯《禮》四十九篇就能使各篇何者當屬禮類何者當屬政學類性質明確清楚。政學類諸篇及《樂》可置勿論漢人之作應予剔除禮類的小戴所輯有《曲禮》上下《檀弓》上下《曾子問》《禮器》《郊特牲》《玉藻》《喪服小《大傳》《少儀》《雜上下《喪大《祭法》《祭義》《祭統》《仲尼燕居》《奔喪》《問喪》《間傅》《三年問》《深衣》《投壺》《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大戴所輯有《禮三本》《虞帝德》《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朝事》、《投壺》、《公冠》、《本命》等;凡三十九篇。經過這樣的篩選;《禮记》是《儀禮》的傳记這個事實方能顯現出來。其中加有《符號的專爲某一禮典解說之篇;如《冠義》之於《士冠》《昏義》之於《士昏》等;此種關係尤爲鮮明。爲說明傳记是解經所未明、補經所未備;試爲列表如後。但傳记往往引述禮文而後加解說;因此引文較多;難以全錄;只能每篇選取一節與《儀禮》原文對照參觀。

《儀禮》

二戴輯《禮记》

疏證

冠者北面見于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冠者見於兄弟;兄弟再拜;冠者答拜  (《士冠》)

見于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爲禮也。(《冠義》)


昏禮;下達;納采;用。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至。主人如寶服;迎于門外。揖入;至于廟門;揖入;三揖至于階;三讓。寶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主人阼階上北面再拜。賓執;請問名。主人許;寶入授;如初禮。納吉;用;如納采禮。納徵;玄纁東帛;儷皮;如納吉禮。請期;用;告期;如納徵禮。(《士昏》)

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人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昏義》)


《儀禮》

二戴輯《禮记》

疏證

凡传坐於君子;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則請退可也。(《士相見》)  

 传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屨;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少儀》)


尊兩壶于房户間;斯禁;有玄酒;在西。設洗于阼階東南;南北以堂深;東西當東榮。(《鄉飲》)薦;五挺;横祭于其上。出自左房。(《鄉飲·记》)  

鄉人士君子尊于房中;賓主共之也。東有玄酒; 貴其質也。羞出自東房;主人共之。洗當東榮;所以自絜而以事賓也。(《鄉飲酒義》)

案:左房右室; 在東;故左房即東房

小臣設公席于阼階上;西鄉;設加席。公升;即位于席;西鄉。  公降立于阼階之東南;南鄉爾卿;卿西面北上;爾大夫;大夫皆少進。(《燕禮》)

君席阼階之上;居主位也。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君立阼階之東南;南鄉爾卿、大夫;皆少進;定位也。《燕義》)


公尊瓦大兩。(《燕禮》)

君尊瓦甒。(《禮器》)


兩壶獻酒。(《大射》)

 

汁獻 于醆酒。(《郊特牲》)

 

案:鄭注:“獻讀爲沙;沙酒濁;特之;必摩沙之也。

君使士請事遂以竟。賓至于近郊。君使下大夫請行反。君使卿朝服用帛勞。公皮弁迎賓于大門内。及廟門公揖。納賓門左。賓致命。公當楣再拜。公侧襲受玉于中堂與東楹之间。(《聘禮》)

君使士迎于境大夫郊勞拜迎于大門之内而朝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讓也。

(《朝事》《聘義》)

《朝事》誤脱命字《聘義》誤脱讓字又朝作廟。又案上大夫卿郊勞即大夫郊勞。

上擯大夫承擯紹擯。《聘禮》

卿爲上擯;大夫爲承擯;士爲紹擯。(《朝事》、《聘羲》)

案:《朝事》承作丞;脱“土爲紹擯'句。

上介不襲;执圭;屈繅。《聘禮》

执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则襲。(《曲禮下》)

案:繅即藉;屈缫即有藉。

使卿弁歸餼五牢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薪芻倍禾。《聘禮》

既客于舍;五牢之具陳于内;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于外;所以厚重禮也。(《朝事》、《聘義》)

案:《聘義》既作

 

旁四列西北上以東牛炙炙南醢以西牛南羊炙以東羊豕炙炙南醢以西豕魚膾。《公食》

牛炙羊炙豕炙魚膾。(《内則》)

鄭注“以《公食大夫禮》校之牛炙间不得有醢醢衍字也。”據鄭校知“牛膾”鄭本亦作“牛其誤在鄭氏以後否則注有校文。

侯氏門右坐奠圭再拜首擯者謁。侯氏坐取圭升至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階東北面再拜稽首。擯者延之日升;升成拜。(《觐禮》)

奠圭降拜升成拜明臣禮也。(《朝事》)


《儀禮》

二戴輯《禮记》

疏證

乃右肉袒于廟門之東;門右北面立事。《觐禮》

肉袒人鬥而右事也。(《朝事》)


斬衰裳、苴絰、絞帶、菅屨;君(《喪服》)

父斬衰三年以恩制者也爲君亦斬衰三年制者也。(《丧服四制》

喪服十一章首章不言“三年”以次章齊衰章言三年则首章三年可知。

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缨削杖布帶期者父在母。《喪服》

故父在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喪服四制》


緦麻三月者妻之父母。(《喪服》)

有從重而輕;爲妻之父母。(《服問》

《服傳》云“何以緦從服也。

後者一人以爵弁服升自前中屋北面招以”三降衣于前受以。後者降自後西榮。(《士丧》)

小臣後士以爵弁皆升自中屋北面三號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榮。(《丧大)

此文總述作大夫士三種喪禮。此取士級用小臣司服;顯有未合鄭注“復者有司也”是也。

用角足用燕几。帷堂。商祝徹楔受貝。祝又受米。主人左實于右實一貝。左中亦如之。又實米唯盈。卒斂徹帷。(《士喪》)

小臣楔用角綴足用燕几;君大夫士一也。《丧大)
曾子日尸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檀弓上》)
楔齒綴足、飯、設飾帷堂并作。(《檀弓上》)

士亦用有司。

大鬲下本在左小焉散帶垂長三尺。牡麻絰;右本在上亦散帶垂。(《士丧》


喪服之先散帶也。(《禮三本》)

亦見于《荀子· 禮論》帶作麻。《士喪》贾疏云“此小斂有散帶垂之至三日成服絞之。”絞謂糾而合之初喪以一根麻絰;一根麻絰;象大帶未糾合故稱散帶。

尸又三饭舉肩祭如初舉魚臘俎俎釋三個。尸卒食佐食受肺脊實于篚。《士虞》

成事之俎不嘗也。(《禮三本》

亦見于《荀子· 禮論》。《士虞》云“三虞卒哭曰哀薦成事。虞祭畢謂之成事其俎曰成事之俎鄭注“釋猶也。”釋三個實于篚尸不食骨體故曰不嘗。

 

 

《儀禮》

二戴輯《禮记》

疏證

遂述命曰;假爾大(《少牢》

曰;爲假爾泰筮有(《曲禮上》



洗爵献于尸尸醋献祝祝受祭酒啐酒奠之。(《有司》)

利爵之不卒也。(《禮三本》

亦見于《荀子· 卒作醮。利即佐食。卒即卒爵;盡饮爵中之酒。楊“醮;盡也。同。利獻尸獻祝俱無卒爵之文不卒或不醮。

此外二戴所輯《禮》中還有援引某一禮典原文並加以解說因該禮本已亡佚所引原文無從核對證實。依上表所列現存諸篇對其中較易辨認的章節加以推比考訂選擇其確鑿可信的可列一表如下

《儀禮》

二戴輯《禮记》

疏證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禮器》

“燔柴于泰祭天也。(《祭法》
卜郊“受命于祖廟于禰宫尊祖親考之義也。卜之日“王立于澤聽誓受教諫之義也。“郊血”至敬不味而氣也。“掃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牲用騂”;尚赤也。“用犢”;貴誠也。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十有二旒”;則天数也。 乘素車”;;贵其質也。“旂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郊特牲》)

郊禮王朝巨典又相傅國也曾舉行《郊禮》曾撰成本是無庸置疑的。《郊特牲》是《郊》的傅记;都是依原文以撰作解说的。《禮運》《禮器》《祭義》《祭法》《雜》等篇都有可以參校。(推定原文的加引號下同。)

 

 

 

  

曾子日吾子不見大夫大饗;“卷三牲之俎歸于賓館”。《雜下》

腶脩。三重席”而酢焉。《郊特牲》)
“尚玄尊;俎生鱼先大”;贵饮食之本也。(《禮三本》

《雜》所引與《公食》俎于賓饰有司卷三牲之俎于賓”同。饗禮與食禮多相同《饗禮》原文無疑。

 

 

 

 

公候冠禮

“公冠自升自作立于席既醴降自阼。公玄端與皮弁皆朝服素。公冠四加玄冕。饗之以三獻之禮。《公冠》)

 

《士冠》云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公冠》文未有孝昭冠辭及郊祝辭明言“孝昭”可信是部分渗而非全篇偽作。服章儀注與《士冠》推比大致無誤。文不連貫;顯屬輯錄殘句。

《儀禮》

二戴輯《禮记》

疏證


“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玉藻》)

 

又案:“始冠”云云;見《士冠·记》而無“自諸侯下達”句;《玉藻》所引可能是《公冠记》文。

 

 

 

天子巡守禮

孔子日天子巡守“以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曾子問》)

《周禮》内宰鄭注“天子巡守禮所云制幣丈八尺純四”可見鄭玄尚得見部分佚文。《曾子川》所引;當是其殘句。

 

 

 

釁廟禮

成廟而釁之其禮“祝宗人宰夫雍人皆弁純衣雍人拭羊宗人視之”云云。(《雜下》)

戴輯《禮》有《侯遷諸侯孔廣森謂“皆古經之逸篇”。《雜下》引《釁廟》全文“其禮”则孔说可信。

根據上列二表二戴所輯《禮》中不僅引有十七篇原文而且還引有已佚若干篇本的原文可見它的作者們手裏持有今本《儀禮》及其已佚諸篇。

《孟子》《荀子》和二戴所輯《禮》的作者們手裏都持有今本《儀禮》及其已佚諸篇的那末這四種的開始撰作即是《儀禮》撰作時代的下限。

上文已證明《儀禮》(包括已佚諸篇)撰作于《孟子》《荀子》戴所輯《禮记》之前;下面應解決四種書的撰作孰先孰後的問題。對此;除了案所周知的孟先荀後而《孟子》、《荀子》可以通過考定二人生卒年來確定其撰于何時以外;二戴所輯《禮记》的絕大部分篇章;無法知其作者爲誰;因而它的撰作早于孟、荀還是晚于孟、荀;過去一直聚訟紛紜;很難作出確切的回答。

仍然只有依照上面用過的方法;即核對四種書中有無相互引述其文來解決這個難題。

《孟子》里有二處援引《禮记》之文;《公孫丑下》篇云:

   景子曰:“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

“父召無諾”見于《曲禮上》;“父命呼唯而不諾”見于《玉藻》;而“君命召”云云則見于《論語·鄉黨》。這些正是所謂“威儀三千”的曲禮。又《滕文公下》篇云:

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扃衣服。惟士無田;則亦不祭。
和《祭統》篇“諸侯耕于東郊以共齊盛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曲禮下》篇“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文雖稍異而義實相同。二文都有“禮引自《禮》是確鑿的。又《離婁上》篇云“故曰高必因邱陵;爲下必因川澤。”“”二句見于《禮器》。云“故明引前人之語以起下文。由此可證小戴輯《禮》的《曲禮》《玉藻》《祭統》《禮器》是早于《孟子》成的。
    考孟軻生卒有二三十家大多人以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也有人主張提前十多年定作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卒于周赧王十二年。二說均無事實可憑而卒年以前說較可信。《史·孟子荀卿列傅》云“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著書自在晚年;且在歸隱以後。周赧王三年;孟軻去齊;錢穆氏以爲“從此歸隱不復出”。錢氏又云:“《孟子》書齊宣王、梁惠王、梁襄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俱稱謚;獨宋王偃不稱謚;書中亦不見述及宋偃亡國。或《孟子》基成于魏襄王卒後、宋亡國前十年之内”(《先秦諸子係年·考辨》一二二)。其說頗精密。赧王二十九年齊滅宋;孟軻已死;而梁襄王(即魏襄哀王;《史记·魏世家》《六國表》均誤分爲襄王、哀王二世)、魯平公均卒于赧王十九年;然則《孟子》作于赧王二十年後;即魯文公初年。

二戴所輯《禮记》和《荀子》核對;既有整章整節相同;也有一二句文雖稍異而義實相同的。前者文甚冗長;不便抄錄;编列篇名對照;並加說明;輯爲表一;後者引原文對勘;輯爲表二。

表一

《荀子》

二戴輯《禮记》

  

 

《勸學》

 

(大)《勸學》

《荀子·彻學》當分:--“學不可以已”;二“神莫大於化道”;三“積土成山”;四“學恶乎始”;五“百發失一”等

《荀子》

二戴輯《禮记》

  



五章。大戴輯《禮记·勸學》第一、二、一三章與此篇第一、二、三章相同。(字句有出入;姑置不論。下各篇同。)

 

 

《宥坐》

 

 

(大)《勸學》

《荀子·宥坐》當分:一“欹器”;二“爲魯攝相”;三“爲魯司寇”;四“觀于東流之水”;五“吾有耻也”;六“如垤而進”;七“南適楚”;八“觀于魯廟之北堂”等八章。大戴輯《禮记·勸學》第五章與此篇第四章相同。

 

 

 

《禮論》

 

 

 

(大)《禮三本》

《荀子·禮論》當分:一“禮起於何”;二“禮有三本”;三“立隆以爲極”;四“謹于治生死”;五“喪禮之凡”;六“以生者飾死者”;七“三年之喪”等七章。大戴輯《禮记·禮三本》全文與此篇第二章相同。

 

《禮論》

 

(小)《三年問》

小戴輯《禮记·三年問》全文與《禮論》第七章前段相同。(文末“孔子”至“喪也”五句二十六字不見于《禮論》。)

 

《樂諭》

 

(小)《樂记》

《荀子·樂諭》當分:一“人情之所必不免”(至“北求之也”);二“聲樂之入人”(至“君子慎之”);三“奸聲感人”

《荀子》

二戴輯《禮记》

  



(至“”);四“吾觀於鄉”;五“亂世之微”等五章。其第一章舆小戴辑《禮记·樂记》樂化章的第三、四段同;其第二章“樂者圣人之所樂也”四句與《樂记》樂施章第三段同;其第三章與《樂记》樂象章第一、二段樂情章第一段部分同。

 

《樂諭》

 

(小)《鄉饮酒義》

小戴輯《禮记·鄉饮酒義》“吾觀於鄉”-饰與《樂输》第四章相同。

 

 

 

《法行》

 

 

(小)《義》

《荀子·法行》“公翰”“無内人之疏”“曾子病”“贵玉賤“同遊”“南郭惠子”子有三恕子有三思”等八章。小輯《禮·》末章與此篇第四章相同而文句互有歧出。

 

 

 

 

《哀公》

 

 

 

 

(大)《哀公問五義》

《荀子·哀公》:一“人有五儀”舜冠委章甫取人”東野子”等七章。大可《禮·哀公川五》與此篇第一二章相同。《荀子》無文末“孔子出哀公送之”七字。)

表二

《荀子》

二戴輯《禮记》

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張而不均。(《禮論》

竽笙而不和。([小]《檀弓上》)

諸侯相見以其教出行。《禮論》

諸侯相見以其教士畢行。([大]《虞帝德》)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禮論》

七十唯衰麻在身。([小]《曲禮上》)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麻在身。([小]《丧大)

于鄉再命于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禮論》)

壹命于鄉尘再命于族三命不齒;族有七十者弗敢先。([小]祭義》

故吉行五十;犇喪百里。(《禮

日行百里。([小]《奔丧》)

夫魚鱉猶以淵淺而堀其中鳶猶以山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餌。故能無以利害義;则耻辱亦無由至矣。(《法行》)

以山焉卑而曾巢其上魚鱉以淵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饵也。是故子苟無以利害義则辱何由至哉。([大]《曾子疾病》)

凡此等相同章節、文句;究竟是二戴《禮记》抄襲《荀子》;還是《荀子》抄装二戴《禮记》?

第一,就《樂记》與《樂論》相同之文而論;《漢書·藝文志》樂類列“《樂记》二十三篇”;《樂记正義》大題下引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樂记》者;以其记樂之義;此于《别錄》屬樂记;蓋十一篇合爲一篇。”又云:“劉向校書得《樂记》二十三篇;著于《别錄》;今《樂记》所断取十一篇;餘有十二篇。”今二十三篇之篇名俱存;其各自成篇;至爲明顯。又《藝文志》儒家煩列“《公孫尼子》二十八篇”;班固自注:“七十子之弟子。”《隋费·音樂志》載梁天監元年詔訪古樂;沈約《奏答》云:“《樂记》取《公孫尼子》”;彼時其告尚存;沈約曾加校核而後爲此說的。《史记·樂记》張守節《正義》云:“其《樂書》者;公孫尼子次撰也。今此文篇次颠倒者;以褚先生升降;故今亂也。”其實今本《樂记》十一篇篇次亦未嘗不爲漢人所颠倒竄亂;但前後縱有移易;文字縱有竄改;其篇爲公孫尼子原作;自無疑義。班固以  縱有移易;文字縱有竄改;其篇爲公孫尼子原作;自無疑義。班固以公孫尼子爲七十子之弟子;諸家考證;說法不一。墨翟反對音樂;而《非樂上》無《樂记》痕跡;《樂记》自出墨翟之後。荀況撰作《樂論》;目的在反對墨子“非樂”;其首“人情”章選引《樂记》樂化章的第三、四段;分成四節;每節後加“墨子非之奈何”句;最後給以總的評判:“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猶瞽之于白黑也;猶聾之于清蜀也;猶之楚而
北求之也。”其“聲樂”章自撰其“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云云然後據《墨子》之而進行辯難“墨子曰:樂者聖之所非也而儒者爲之過也。君子以爲不然‘樂者聖人所樂也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樂者”以是《樂》樂施章的末段(原文末句作“故先王著教焉”)稱《樂》作者爲君子引以駁斥墨。其三“奸聲”章選引《樂》樂象章樂情章後亦各加“而墨子非之”句自撰其以相駁詰。凡此引《樂》之文據《墨子》之和自撰之文清楚承轉分明兩相對勘(文之異同句之漏脱或顛倒姑置不論)處處可證《樂論》抄襲《樂》而不是《樂》抄襲《樂論》的。樂本無經書本)孔子甚善音樂鼓瑟撃磐有理論有寶踐其弟後學傳述樂之義到再傳弟子公係尼始寫成《樂》告本。其事脈絡甚明絶無可疑之處。

第二,飲酒義》是《飲酒禮》的傅记;依據經文來闡述其義的。其中“吾觀于鄉”一章冠有“孔子曰”三字;是孔子之語否固無法證實;其爲援引舊說則無可疑。《鄉飲酒禮》有用樂之節;故文中述及“工人升歌三終”云云的講樂之文。荀況錄此章以明鄉樂之義;删去“孔子曰”三字不過辨明此是舊說。如果要斷定這是《禮记》作者抄襲《荀子》;那末此章是荀況之說了;《荀子》書在;《禮记》抄錄者怎會無端加上“孔子曰”三字呢?

第三,大戴所輯《禮记》的《勸學》、《禮三本》、《哀公問五義》;小戴所輯的《三年問》;都全文(《勸學》篇除去“珠玉”一章)見于《荀子》;而《荀子》之文只是部分見于二戴所輯《禮记》。因此;僅從其文字相同上看;說《荀子》抄裂《禮记》是可以的;反之也是可以的。但是從《记》文各篇未經二戴匯輯以前單篇傳抄這一具體情況來看;當時治禮的某師抄錄《荀子》某篇中的一章當作禮類典籍的一篇來流傳;試問有何意義;因而是不可能的;而荀況抄襲《记》文某篇全文來作自撰某篇的一章;援引前人之文以增强自己的理論根據;那是很有意義的因而是可能的。

第四,小戴所輯《禮》之文;漢初文帝時人已有徵引。《樂《祭義》並云“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酱而饋執爵而冕而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而《漢書·贾山傳》錄贾氏所撰《言》云“然而養三老于大學親執酱而饋執爵而在前祝鯁在後。”贾山述養老之禮是根據《禮》的。又景武間人也有徵引。《曲禮下》云“天子祭大地祭四方祭山川諸侯方祀祭山川。”而《史·六國年表》云“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司馬遷明言“禮自是據《曲禮》立說的”。《曲禮下》又云“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而《史·三王世家》引武帝元狩六年制有“支子不祭”之文又嚴翟等奏議云“支子不得祭于宗祖禮也。”也都是據《曲禮》立說的。二戴輯《禮》在宣帝時劉向校得《樂》在成帝時文帝至武帝時已有《》文流傅就只能作這樣解釋它應該與言《尚》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高堂生”那樣或有人“言;書誦其文而隸寫今文本。如果說相同之文是二《禮》抄裂《荀子》的話《荀子》的撰作完成于秦王政十年以前(見下文考定)離三十四年焚《詩》《》定挾不過二多年那末二《禮》在此時撰作從時間上看是不可能的。
    根據以上的辨析斷定二《禮》與《荀子》相同之文是荀抄裂二《禮二《禮》禮類諸篇成在《荀子》之前。

生卒年無考。諸家異說紛紜迄無定論。《史·孟子荀卿列傅》云“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壤序列萬言而卒。《春申君列傅》云“考烈元年以黄歇春申君春申君相楚八年蘭陵令。”照《史》的;荀況于楚八年蘭陵令;爲令十七年至十五年(秦政九年)被廢;開始著作在秦政九年以後未免太晚黄式三、錢穆均辨其不宜。《漢書·藝文志》小说家列“《宋子》八篇班固自注孫卿道宋子。”名家《尹文子》下颜注引劉向云“與俱遊稷下。”而荀況在《天論》《解蔽》均提及宋子《正論》還歷引其说而辨其谬一再说“今子宋子”“今子宋子嚴(儼)然而好说聚人徒立師學成文典(原作曲念孫说改)”他是曾见其人而在時即其说以述的。楊《天》注“宋子與子同時荀況前輩。據此推比有些篇章如《論》等不是晚年的作品。汪中撰《卿子年表》中所史事來编排年表最後见的史事是《臣道》云“平原君之于趙;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爭然後善;戾然後功出死無私致忠而公大是之謂通忠之顺信陵似之矣。”此指孝成九年(楚考烈六年)秦邯鄲信陵君竊符救趙事。後況爲蘭陵令而以後的史事不见于《子》。以上所列均屬内證據此判斷荀子》的撰作當在中年;爲蘭陵令後積極寫作在春申被殺、荀況被廢即秦政九年時已最後完成。

《孟子》荀子中都援《禮》原文他們手中都有篇傅抄的《》文本。《孟子》荀子》的始撰作即是禮记》撰作時代的下限。孟軻早于荀況;以《孟子爲準禮记禮類诸篇撰作時代的下限不會晚于周赧王初年(平公之世)。

戴所輯《禮》徵引《儀禮》原文禮记禮類诸篇的開始撰作是《儀禮》殘存十七篇以及已佚若篇撰作时代的下限。於是;還需要《禮禮類诸篇是什麼時候開始撰作的。

《檀下》“穆公問于子思“穆公縣子而問皆述穆公事。《檀上》子張;召申祥而语之祥之哭有思也亦然”(鄭注“者云言思子遊之子申祥妻之昆弟”)“穆公之母卒使人問于曾子曰;申也闻之申之父“曾子寝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子張之喪公明儀志焉”(孔疏“公明俄是其弟”)《祭義》裁“公明儀問于曾子”(孔疏公明儀义曾子弟子”)所述子思言思曾申曾元樂正子春公明儀等是孔子的第三代(和再弟子)。《檀弓上》又上之母死而不丧門人問諸子思《祭義》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門弟子所述子上、子思之門人樂正子春之門弟子等是孔子的第四代(曾孫或三傅弟子)。《雜下》載:“世柳之母死相者由左世柳死其徒相由有。”據《孟子·告子下》“魯繆公之時公明儀子柳子思世柳相于第其徒相當于第四代。可見《檀弓》《祭義》《雜》所都是穆公以至魯共公時事其文的撰作當在共公以至康公之世。

檀弓上》有一則重要的记載:“曾子曰:尸未設飾故帷堂 小斂而撤帷。仲梁子: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撤帷。”此章引《上丧禮》始死“帷堂”而“卒斂撤帷”之文而解釋其儀的意義:曾子據禮文沐浴、飯含、襲尸、加斂衣等節認爲初喪帷堂是爲便于飾尸;而仲梁子則以意爲解;于禮文無據。二者文非問答;義又相違;二人無師承關係;自非生于同時。鄭玄《目錄》云:“此檀弓在六國之時;知者;以仲梁子是六國時人;此篇載仲梁子;故知也。”《詩· 定之方中》正義引《鄭志》答張逸問云:“仲梁子;先師說魯人;當六國時;在毛公前。”所稱毛公前者;不過據《定之方中》毛傳引仲梁子而作敷衍之说;稱六國魯人;雖聞于先師;亦傳說而無實證。但從語氣上看;倾向于定爲戰國後期人。《漢書·古今人表》“中上”格列仲梁子于孔穿前;樂正子、高子後;與“上下”格的公孫丑;“下上”格的齊襄王約略相當。把仲梁子當作孟軻後學;與其它记載無法合榫。總計《诗》毛序、毛傅引前人之说;只有四家五條;即《絲衣》序引高子;《定之方中》傅引仲梁子;《小弁》傅引孟子;《維天之命》、《宫》傅引孟仲子三人都是與孟軻有交往的人物而高子孟仲子都不是孟軻的後學。翟《四考異》云“《韓詩外傅》稱高子與孟子論衛女之詩此人似長于孟子故孟子以叟稱之‘尹士’‘追蠡’二章之高子蓋有别。”趟岐注《公孫丑下》“尹士章”稱“齊人孟子弟子注《盡心下》“追蠡章“齊人嘗學于孟子獨注《告子下》但稱“齊人”雖似亦有分别不過避叟字而不及問學其實仍指人。因此翟氏“有别”之說並無多大說服力。然而盖子公然稱“固哉高叟”忽視故趙注亦只得说“高了年長”。趟佑《四片温故錄》云“後又從孟子則其齒宿矣。”說最平實。高子儘管嘗來問學其年固不嫌于較孟子長。《詩·維天之命》孔疏引鄭玄《詩譜》云“孟子者子思弟子蓋與孟軻共事子思後學于孟軻論詩毛氏取以说。”劉向應劭趙岐均以孟軻子思弟子鄭氏蓋本劉說。諸家考訂孟軻不及見子思當從《史》本傳受業于子思之門人“共事子思”實是“共事子思之門人”。《公孫下》趟注“孟仲子孟子之從昆弟學于孟子者也。”其問學與高相同既是昆弟又曾共事一師年輩當約略相等。至于仲梁子《韓非子·顯學》篇“有仲良氏之儒”;盧文“良張本作梁”即此仲梁子。鍾文《乙錄》(稿本)云“即《檀弓》及《毛詩·鄘風》傅所引仲梁子”。梁啓超云“仲良氏無考。《孟子》稱‘陳良楚產悦周公仲尼之道仲良豈陳良之字。”儒分焉八子張子思颜氏漆雕氏孫氏(公孫尼子)樂正氏(樂正子春)外從時代上看孟氏和仲良氏最後實是《孟子》的陳良陳良之徒陳相與孟軻問答孟軻责以“師死而遂倍之”則其于孟軻前輩。《人表》不過以高子仲梁子于《孟子》而未加深考遂附列孟氏弟子之後實不足據。錢穆氏考定孟軻在齊威王時先已遊齊早年活動在康公景公之世仲梁子即于此時說詩議禮《檀弓》既述其說;自不能早于此時成

依據上文辨證二戴所輯《禮》現存八十五篇除了可以確定人所作以外政類學類並《樂》等三十多篇撰作較早在魯穆公時;禮類三十九篇撰作較晚;約在魯康公、景公之際。禮類諸篇引有《儀禮》原文;可證《儀禮》撰作時代的下限應在魯共公之世;即周烈王、顯王之際;公元前四世紀中期。

前後總起來說:《儀禮》書本殘存十七篇以及已佚若干篇的撰作時代;其上限是魯哀公末年魯悼公初年;即周元王、定王之際;其下限是魯共公十年前後;即周烈王、顯王之際。它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中期到四世紀中期這一百多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後學陸續撰作的。

(原載中華書爲《文史》第十五、十六輯)



文章来源:沈文倬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礼仪中国成都区研习基地落地于成都市郫都区扬雄学会